「感受武者的傳播功力——由七十年前的香港啟航」展覽

「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研究項目踏入第二階段,研究範圍由詠春擴大至太極拳,追蹤多位中華武術家師傅、拳館拳社及組織。團隊在2024年初舉辦為期六日的「感受武者的傳播功力——由七十年前的香港啟航」展覽,為促進知識轉移及弘揚中華文化與體育文化傳播。

「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三大區域,陳列昔日擂台比武生死狀、拜師帖、拳譜、舊報章和國際文獻等,探討中華武術家這幾十年來如何透過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在港澳以至海外傳揚中華武術的技藝與內涵。

展覽「5G木人樁」和「虛擬拳館」部分,揭示中華武術家如何應用5G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衝破疆域限制傳播武藝。

點擊此處:進入360虛擬展覽

「感受武者的傳播功力——由七十年前的香港啟航」展覽2024年1月27日開幕,「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項目贊助人單偉彪先生在開幕儀式上致辭。

「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項目研究團隊、贊助人、仁大管理層和嘉賓。(左起)仁大新傳系發展與傳訊總監何戎笙老師、仁大協理學術副校長(教學發展)周德生博士、仁大行政副校長張少強教授、項目主理人兼仁大新傳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項目贊助人單偉彪先生、仁大常務副校監胡懷中博士、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林玉鳯、葉問宗師長孫葉港超師傅、詠春體育會主席李煜昌師傅、仁大新傳系助理教授兼實習總監林援森博士和展覽策展人彭芷敏。

展覽由1954年吳家太極拳吳公儀師傅和白鶴陳克夫師傅在澳門一場比武開始,這次外借展出的「吳陳比武」紀念盃多年來與吳家太極拳其他重要文物,存放於佐敦鑑泉太極拳總社內。

吳家太極拳第五代掌門吳光宇師傅重視傳承,積極在本港和外地推廣吳家太極拳,近年與李家文博士合作,透過工作坊、口述歷史,以及借出包括吳陳比武紀念盃和拜師帖等展品,讓學界以至公眾有更多機會認識吳家太極拳。

吳家太極拳第五代掌門吳光宇師傅帶領門人擔任展覽嘉賓,門人即席示範太極拳,並由吳師傅講解。

吳家太極拳第五代掌門吳光宇師傅帶領門人擔任展覽嘉賓,門人即席示範太極拳,並由吳師傅講解。

吳家太極拳第五代掌門吳光宇師傅帶領門人擔任展覽嘉賓,門人即席示範太極拳,並由吳師傅講解。

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林玉鳯應邀擔任導賞團嘉賓講者,與策展人李家文博士解構澳門「吳陳比武」慈善擂台賽的傳播力量。

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林玉鳯應邀擔任嘉賓導賞團講者,與策展人李家文博士解構澳門「吳陳比武」慈善擂台賽的傳播力量。

研究團隊以駱耀拳館捐出的舊物,包括葉問宗師曾經在此攻四方城的木製麻雀檯、六點半棍和雀籠,加上詠春體育會借出木人樁和摺櫈等,重塑上世紀的舊式拳館。

李家文博士於2013年開始研究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葉問詠春,近年逐步將武術研究範圍擴大。負責的武術研究項目包括「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香港非遺與葉問詠春」、「詠春的虛擬境界」和「詠春的傳承與保育」。

六日展期內舉行十多場嘉賓導賞,參與的包括武術、文化和教育等多個界別人士和中小學生。

「人際傳播」區域將焦點放在中華武術家身上,葉問長孫葉港超師傅分享對徒弟或學員的要求,也談到跟父親葉準學習詠春的點滴。

詠春體育會借出通訊事務管理局資助研發的5G詠春木人樁系統,體育會主席李煜昌師傅展示如何透過不同角度的攝影機和木人樁上的感應器等,觀察學員動作是否正確和力度是否適中等,更可透過網絡實時遙距觀察學員表現。

詠春體育會借出通訊事務管理局資助研發的5G詠春木人樁系統,體育會主席李煜昌師傅展示如何透過不同角度的攝影機和木人樁上的感應器等,觀察學員動作是否正確和力度是否適中等,更可透過網絡實時遙距觀察學員表現。

詠春體育會借出通訊事務管理局資助研發的5G詠春木人樁系統,體育會主席李煜昌師傅展示如何透過不同角度的攝影機和木人樁上的感應器等,觀察學員動作是否正確和力度是否適中等,更可透過網絡實時遙距觀察學員表現。

葉問指派弟子於1967年創立詠春體育會,為香港最早期註冊的武術組織。體育會主席李煜昌師傅講述組織五十多年的發展及未來方向。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度活躍影壇的女星李居安,由上詠春體育會拜師,到經國術界名師邵漢生安排到新加坡義演,以至回港由葉問等名宿接機,成為當年香港以及新加坡傳媒的焦點,也是今次展覽其中一個重點。李居安女士(中)更親臨展覽,與一眾嘉賓重溫她的俠女故事。

影壇前輩李居安女士(左二)收藏數十載的珍貴剪報及相片,成為中華武術與大眾傳播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她在展覽當日與詠春體育會主席李煜昌師傅(右一)、兩名策展人包括研究項目首席研究員李家文博士(右二)和仁大新傳校友彭芷敏細味往昔。

主持導賞的李家文博士與參觀人士互動,講述更多展品背後和策展故事。出席預展嘉賓、資深傳媒人梁家永投入感受武者的傳播功力。

參觀展覽的不乏傳媒人、武術界高手或者愛好者。

參觀展覽的不乏傳媒人、武術界高手或者愛好者。

多名現職或前傳媒工作者親臨指正。(左起)旅發局傳訊高級經理張家灝、策展人兼信報國際新聞編輯主任彭芷敏、傳媒人鄭萃雯、NowTV新聞助理副總裁吳宜婷、策展人兼仁大新傳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Journesis聯合創辦人陳美茵、TVB助理新聞經理范寶琼和城巿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兼任講師林雅惠。

慕光英文書院師生到場參觀展覽。

天主教培聖中學師生到場參觀展覽。

「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研究項目顧問彭耀鈞博士親臨指正。

天主教香港教區堅道主教座堂主任司鐸陳志明神父撥冗參觀「感受武者的傳播功力——由七十年前的香港啟航」展覽,認真翻閱研究團隊和項目顧問推介的武術書籍。

天主教香港教區堅道主教座堂主任司鐸陳志明神父習太極拳多年,並將武術與信仰結合,在教會推廣以「太極靈修」傳揚福音。

研究團隊重塑昔日武館場景,成為展覽一大看點。縱橫公關集團主席、樹仁大學新傳系學術顧問曾立基先生親臨指正,與策展人李家文博士在這「打卡位」就武術傳播交流。

在體育活動的推廣上,不時看見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副系主任雷雄德的身影,而香港樹仁大學法商系系主任呂哲盈博士曾經是曲棍球運動員,兩人蒞臨參觀展覽,與研究團隊分享對體育文化傳播的心得。

葉問早期弟子「講手王」黃淳樑授男黃匡中師傅應邀到場和參觀展覽的嘉賓交流,即席演示六點半棍。

香港著名畫家、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繪畫.金庸」展覽(2017年)策展人李志清先生蒞臨樹仁大學,與「感受武者的傳播功力——由七十年前的香港啟航」展覽策展人交流。

香港著名畫家、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繪畫.金庸」展覽(2017年)策展人李志清先生細閱的《新晚報》已有七十年歷史,由葉問早期弟子駱耀授男駱勁江師傅保存在上海街的拳館,及後捐贈予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研究團隊。

香港著名畫家、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繪畫.金庸」展覽(2017年)策展人李志清先生蒞臨樹仁大學,與「感受武者的傳播功力——由七十年前的香港啟航」展覽策展人交流。

港台公共事務及資料室管理總監鄭婉薇(左三)參觀展覽,李家文博士向嘉賓介紹昔日掛在葉問早期弟子駱耀師傅上海街拳館的鏡匾。

港台公共事務及資料室管理總監鄭婉薇(右)參觀展覽,細看影星李居安女士拜詠春宗師葉問為師和到星馬義演的舊報道。

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學生和家長參觀展覽,在黃匡中師傅指導下感受六點半棍的重量。

黃匡中師傅指導講解詠春體育會5G木人樁的運作,同時教授詠春一些基本動作。

在展覽一個角落,參觀者可以透過大會提供的平版電腦或個人的智能手機,走進由樹仁學生、中華武術家和協助中小學生合作構建的虛擬拳館和拳社,細看各項設置、細聽詠春和太極拳師傅的傳藝心得,或細閱案頭舊報。

生產力局總裁畢堅文先生與其他參觀人士,一同走進虛擬拳館和拳社,發掘中華武術的寶藏。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成員、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總校長陳偉佳博士(左)與「健康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沙田區議員龐愛蘭小姐(右)親臨指正。

駱勁江師傅承繼父親、葉問早期弟子駱耀於旺角上海街的拳館,及後單位被收回,駱師傅將舊拳館甚具歷史價值的物品捐出,仁大新傳研究團隊將之展示,亦讓參觀者仿如置身上世紀的舊式拳館。

駱勁江師傅親臨研究團隊重塑的舊拳館,細心欣賞電視播出葉問宗師示範詠春套路的珍貴片段。

駱勁江師傅常說師父隨時「意到」,徒弟便可有收穫。這天難得展示武藝,在場的武術愛好者收獲甚豐。

駱耀授徒嚴志偉師傅(左一)與師兄駱勁江師傅(左二)細看往日掛在上海街拳館恭賀駱耀師傅的鏡匾,刻上的名字,不少都是葉問詠春的高手。

「感受武者的傳播功力——由七十年前的香港啟航」展覽榮幸獲不少中華武術家支持。(左起)葉問早期弟子黃淳樑授男黃匡中師傅、黃淳樑授徒兼項目顧問楊永勣師傅、葉問宗師一傳弟子李乾欽師傅和策展人李家文博士。